芜湖锚定跨越发展,对标沪苏浙

顶端新闻   2023-07-28 07:20:36

不久前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市迅速在全市部署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系列活动,全面落实省委“对标沪苏浙、学习新经验、追赶优等生”的要求。

两年前,芜湖市还在提“学习合肥、追赶合肥”的口号。今年4月份芜湖市喊话曰,“一城独大”不是春,安徽省亟需除合肥市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现在又提出要对标沪苏浙,充分彰显其格局大开、壮志凌云。芜湖市委书记单向前说,就是要破除小进即安的自满观念,跳出芜湖看芜湖,跳出安徽看芜湖,进一步拉升标杆、自我加压,把发展放到长三角一流坐标体系中去衡量和比拼。

一、谋求大格局,对标“优等生”


(资料图片)

7月11-13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进行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归来次日(14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强调,“要全面对标沪苏浙,心动更要行动”。此时,距离《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未满一个月。

现阶段安徽省明确了2027年经济总量向7万亿冲刺的“小目标”,想要实现目标,安徽省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站出来”。而芜湖市则率先表态、踩步跟进,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立即行动,在沪苏浙地区找好学习对标的对象,上门进行学习考察,认真查找短板差距,制定学习追赶措施,实施清单化、闭环式推进,该市自我加压驱动的决心、信心与行动可见一斑。

今年初,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支持芜湖市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系安徽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省域副中心城市,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支持。其中明确,到2027年,芜湖市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占沿江五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入长三角地区“20强”。

接着芜湖市政府印发《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GDP在长三角地区排名力争前进3位的目标。2022年,芜湖市以4502亿元经济规模在长三角地区41市中排名第21位。若按《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其GDP排名要在2027年力争跻身长三角地区前18强,在《意见》基础上有所提升。

要在“高手”林立的长三角地区实现如此大幅度进位,无疑是难度极大。以2022年的排名为例,芜湖市至少需要超越位列第18-20名的金华、镇江、淮安3城,其中,差距最小的淮安市GDP比芜湖市多出240亿元,差距最大的金华市则是超出千亿,接近芜湖市经济体量的四分之一。

在2021年凭借11.6%的GDP增速领跑长三角地区41城后,芜湖市2022年、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分别滑落至长三角地区第13位、第26位,相比之下,滁州市经济增速稳定保持在长三角地区前列,被外界视为冲击“安徽第二城”的有力竞争者。

显然,芜湖必须“跑”起来了。

二、只缘有底气,敢问撼山易

芜湖市首位主导产业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承担着率先“扛大旗”的重任和期待。首位产业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未来5年芜湖市能否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

在近20多年里,汽车产业一直是芜湖市的支柱产业。2022年,芜湖市汽车产量率先突破百万辆,达到111.1万辆、占安徽省的63.6%,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1.5万辆、占全省的40%。今年前5个月,芜湖市汽车产量为35万辆,仍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目前,芜湖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聚规上工业企业近400家,并培育出4家上市企业。

26年前,在芜湖城北一片荒滩上打下建厂第一根桩的奇瑞,如今累计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海外用户突破200万,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出口第一。当前,芜湖市汽车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6月21日,安徽省高规格召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明确要支持芜湖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打造全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而芜湖市定下目标,要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万亿产业集群中占据版图的半壁江山。三天后在芜湖市举办的第90场早餐会上,市委书记、市长与8位头部企业高管畅聊首位产业,其中既有奇瑞、比亚迪、江淮整车厂,也有华为、天马等供应链企业,还有途虎养车等汽车后市场企业。华为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直言,未来汽车行业的“洗牌”将非常惨烈,可能只有少数汽车厂家能够“活”下来,期待华为与芜湖的合作能给业界带来惊喜。

6月29日,芜湖市新闻发布会全面解读《芜湖市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分别从产业聚链成群发展、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等方面提出20条支持政策。

首位产业“开足马力”,但短板差距仍不容忽视。面对激烈的品牌竞争、城市竞争,尽管芜湖市具有基础优势,但整车企业竞争力还有待于加强、零部件产业还发展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仍不够强、人才培养还跟不上等短板依然明显。

按照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的目标,今年芜湖市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其中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3年力争总产值突破2500亿元。应当看到,要撑起未来安徽“万亿版图”的半壁江山,依然任重道远。

三、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前不久,安徽长飞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超38亿元A轮股权融资,一举创下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历史之最。长飞先进从成立到完成A轮股权融资,用时仅一年,这样一家现象级半导体“独角兽”企业诞生的背后,离不开当地筹谋已久的生态培育。

早在2017年,芜湖高新区决定把微电子半导体产业作为核心产业,为此重点引入启迪半导体公司(现长飞先进)运营芜湖第三代半导体工程中心。同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芜湖研究院成立,重点围绕集微电子、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高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培养和微电子产业培育开展工作。此后几年,芜湖市迅速集聚华东光电、天兵电子、启迪半导体等40多家企业,半导体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现。类似现象同样在其他产业领域出现,芜湖市科技创新悄然迈上了新台阶。

据统计,作为安徽省首个在沪建设“科创飞地”的城市、长三角地区“G60科创走廊”9个成员之一,2022年芜湖市兑现科技创新奖补资金9.82亿元,财政科技支出占比达13.94%、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8%,首次跃居安徽省第一。2022年以来,芜湖市新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5家、高新技术企业326家,净增数均为历年之最。

这既是芜湖市乃至安徽省背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利好所在,也是芜湖市补齐短板弱项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芜湖市人口集聚度和吸引力不足、外来人口流失等问题一度引发关注,作为安徽省经济第二城,芜湖市去年常住人口373.1万人,不及合肥市的四成,在全省16个省辖市中仅排名第8位。而根据《实施方案》定下的目标,芜湖市每年要新增常住人口6万人以上,力争2035年城市总人口突破500万,缺口显然不小。

该市市委书记坦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芜湖市招引大学生数量从2020年的1.6万人增至2021年的3.3万人、2022年的6.7万人,实现逐年翻番,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大学生30万名。

今年上半年,芜湖市四大班子领导带队赴多地开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招聘活动近60场,覆盖了40所高校、提供岗位近7万个,新招引大学生就业5.34万人、同比增长47%。今年全年,芜湖市的目标是新招引大学生达到8.5万人,这一数字已远超其去年总人口的增量。

猜你喜欢